锦绣三亚,浪漫海角。这张已经著名遐迩的三亚市手刺把古崖州深沉厚重的历史和新三亚的锦绣时尚连接在一起,赋予三亚古老而又新鲜的文化内涵。 “北览万里长城,南游天涯海角”,“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海角真遗憾”———这在中国旅游网上盛行的一句话,把万里长城与天涯海角联系在一起,可见天涯海角在国人心目中的独特位置。 海角,那接古通今的文脉气韵,那久久回荡的天涯古歌,在新的时代里重新被解读,被传扬。作为海南文化特征之一的海角文化,更因着“天涯海角”这一特定的文化地舆概念而为海南增添别具情怀的人文气味和浪漫色彩。 海角藐藐地角悠悠 三亚市西南23公里的“天涯海角”,依山傍海,椰林摇曳,怪石嶙峋,这里以光鲜的热带风光,古老神奇的摩崖石刻,悠久独特的“放逐”文化和多彩浓烈的民族风情而驰誉国内外。 而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吟咏的“天涯海角”到底是什么?是“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的地舆概念,抑或是一种人文情结、文学襟怀?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相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也许是最早的“海角”文学抒情;“海角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南朝陈武天子做宰相时给岭南豪酋的音书首次将“海角地角”联系一起。 而唐代大诗人王勃“国内存良知,海角若比邻”的友情倾诉;白居易“同是海角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兴叹;唐朝宰相张九龄“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的亲情忆念;元代诗人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海角”的沉郁,现代歌曲《海角歌女》“海角呀天涯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的牵念等等,“天涯海角”这一凝结着友情、亲情、爱情等多种情感体验于一身的词汇,自古至今积淀下了丰硕的文化内涵,在华夏子孙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海角”情结,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是一个古往今来让无数英雄竟相踏访的地方。这是引天下有情人联袂相依、追寻相伴的地方。以摩崖石刻著名、以忠贞义胆抒发豪情的“天涯海角”,千百年来它所积淀的“海角”文化,闪耀着旷古的毫光,躲藏着诸多历史的秘密,成为中国文化地舆异景之一。1956年中心新闻纪录片子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纪录片《宝岛纪行》,第一次向外界展露了“天涯海角”古老而清纯的芳容。民国时期王毅将军刻录的“天涯”二字,与清朝1727年程哲镌刻的“海角”完成了文化意义上的整体性,更引来观瞻者诗意的回味和豪迈的抒情。 三亚天涯海角风景区面积16.4平方公里,其中海疆面积6平方公里,古时,这个叫下马岭的地方险阻万状,狭路一线,“乱石如屋”。来到此处,要下马跳石;处此绝境,人们都认为走到“海天尽头”,末路穷途。自程哲和王毅题字之后,那些石头才逐渐成为风景,中国千年文学意义与心灵企盼上的“海角”“天涯”才有了最为贴切的物质载体。我们现在已难以预测,当年崖州州守程哲与王毅将军题字时的心情,也许是宦游时的豪迈与乡愁,也许更多仍是感喟那些耿介孤忠却被放逐至此的先辈们。 古代贬臣英雄遗恨 天涯海角景点进门不远的左面,有一个名人雕塑园,其中有两位是曾被放逐到此的抗金英雄赵鼎与胡铨。行走在这些名士之间,看着那一尊尊无语的雕像,一股千年之前的忠贞磊落之气,仍觉恍然在目,同时可以感慨感染到的,还有他们眼角之间那股千里投荒到海角而不屈的悲怆情怀。 可以说,天涯海角游览区的海角石刻群,是海角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点睛之笔,古今身临天涯海角的名人不下百数十个。在历朝统治者看来,整个海南岛都属于“天涯海角”,自唐以后,更是朝廷惩罚政治对手最为严酷的放逐之地。 回望历史,那些刚正不阿、磊落不群的志士仁人,一批批被贬来海南岛上。在海角与帝京横亘的大海之间,有多少孤傲却高大的身影在崖州大地行走着,他们以罪臣之身,而不忘传播中原文化与文明,他们的文章气节足以辉耀旷古的时空———抗金英雄赵鼎和胡铨都因反对秦桧擅权卖国而被放逐海角。在天涯海角名人园中,赵鼎他低头沉思,双目含怒尤如火把,左手握拳,右掌拍案,一头长发狼藉地披在肩后。千载之下,亡国之恨嫉恶之怒犹未稍减。1145年,一贬再贬之后,赵鼎终于被放逐到吉阳(今三亚崖城水南村),他仍在“谢恩表”中写道:“白骨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海角万里,海上三年。”赵鼎在吉阳糊口了三年,“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他一日未忘国忧。三年后,因自知秦桧不会放松迫害,赵鼎自撰墓铭绝食而死。明朝海南临高诗人王佐追忆赵鼎“身骑箕尾壮江山,气作中原胜概多”的英气时,感触道:“直祷崖州沧海涸,英雄遗恨始消磨!” 1147年,胡铨上奏高宗赵构,洋洋千言的《上高宗封事》强烈主张“杀秦桧以谢天下”之人,成为独一敢于向秦桧发起檄文的大臣!天然,胡铨逃不外被贬的命运。 纵观被贬崖州的大臣,胡铨是时间最长的一个。据《崖州志》载:胡铨在水南村8年多,“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纷纷遣子入学”,在水南村建“洗兵亭”和“逸贤峒”,临别时胡铨给裴闻义住宅落款为“盛德堂”,并切身作“盛德堂铭”,以诗言志,表达自己对赵鼎的崇敬和对家国大业的情怀。胡铨以自己的人格气力,以诗人宽大旷达浪漫的情怀,传播中原文化,仁教当地黎民庶民。他对崖州文明的开发,对民族矛盾的化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海南五公祠里的五公之一,备受海南人世代颂扬。 古代的贬臣迁客多为朝廷大臣,他们的诗文留世,影响巨大,出于对这些贬臣的格外同情和敬仰,有人以为海角文化仅仅是贬谪文化,色调低沉。实在,海角文化的历史,是布满光辉的,富于活力的。《崖州志》记载的流贬官员16名,而奉朝之命到崖州任职的文武官员则达1222人,包括题写“海角”的徽州才子程哲,也是为开发海角做出历史贡献的人物,崖州名宦祠除了纪念流贬官员,还有更多的历代朝廷大将和官员被彪炳其中,令人感怀。 观瞻现今天涯海角的一群历史名人雕像,其中两伏波将军金戈铁马;冼夫人三朝忠贞;大和尚鉴真六次东渡;李德裕孤忠望阙;赵鼑气吞河山;胡铨剑斩奸佞;黄道婆“衣被天下”;钟芳“溪岭海巨儒”;林缵统“烈士变法”……每一座雕像都可视为一个历史星座,闪耀着一个时代的光辉,代表海角历史文化的精髓。到了近现代,来到“天涯海角”的名人,可谓冠盖相连———国家元首、外国贵宾、富商巨贾、文化大家、科学巨子……追寻他们的踪迹,俯拾即得。这其中,当有多少动人的东西啊!这就是名副实在的锦绣海角,情爱海角,诗画海角!因此,“海角文化”情结是泛化的,博大的,顶格的,由此而铸就的天涯海角,则是国人心灵中永远的目的地。 名人颂咏 风景名扬 时光更迭,世事变迁。天涯海角以另一种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1961年至196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先后三次考察“天涯海角”,之后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于巨石上,这是海角石刻群1949年之后增添的第一处摩崖石刻。感触不尽的诗人郭沫若面临滔天巨浪,历代孤忠,并赋抒情诗三首,其中的一首写道:“天涯尚非尖,海角更有天。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海角放逐的悲愤和浪迹海角的辛酸都没有在诗中泛起,取代历代逐臣沉重感叹的是“雄心藐大千”的英气。 郭沫若的诗三首被刻写在天涯海角的大石上,成为游客必看的节目,天涯海角借助郭沫若名重一时的影响力,名扬天下。于是,沉默沉静多年的“天涯海角”在当代人心中再次引发一次心灵震荡,天涯海角由此成为闻名风景名胜地和海南旅游标志性景区。 郭沫若之后,纷纷南来游览天涯海角的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他们的诗文,为这个古老的边地文化增添文化毫光。1960年代,闻名作家杨朔来到天涯海角,他写道:“何人海角天涯泪,洒到南天碧海边。斜日渔帆飘海去,空溟更有海中天。”1994年,赵朴初先生到海角,以一代佛学巨匠的手笔题诗一首:“不知何处有海角,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为古老的天涯海角再添当代人的咏叹和情思。 新中国历代国家政要到三亚考察,也不忘游览天涯海角,对海角文化也寄予自己的理想情怀:碧水蓝天融于一色,烟波浩瀚,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如诗如画。诗人、政要的反复吟诵和亲临其境,为古老的海角增添别样风景,惹人驻足。 人生有涯 而天无涯 “海角”寓告别之情,言相思之苦,如怨如诉,如歌如泣,引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共识,振古于斯,悠悠二千余年。1980年代初,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热情四射的邀请,让刚刚张开沉睡双眼的“天涯海角”成为亿万华夏子孙心中的向往,天涯海角独特的风情和历史文化内涵在进入新时期以后更加深入人心了。如今每年有数百万中外游人来到这片由中国人用才情用情感堆砌起来的心灵领地,体验一把“踏遍海角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迷离诗意,唐朝诗人张九龄“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的亲情忆念,在此已经演变成一次次的海誓山盟,成为“天涯海角婚庆节”等一系列与爱有关的流动最为厚实的文化基础,为海角文化的延伸做了最佳的铺垫。 始于1996年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2009年12月再次在三亚举行,海内外的新人、金婚、银婚夫妻会萃一起,共同演绎一场海角浪漫情。“爱你到海角”的爱情誓语已成为人们寻觅到天涯海角的理由,海角成为新人蜜月旅游的心灵目的地,海南岛由此也被美誉为“蜜月岛”,天涯海角实现了有情人海誓山盟的期盼。相聚海角的伴侣款款而来,海角,带着另一种浪漫情怀,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 毕生研究海角文化的三亚文史专家周德光先生则感叹,“海角”文化是我们古老民族的共同认知;是一阕凝固的天风海涛交响曲;是一篇呼叫心灵的诗章。大凡谪臣戍卒,雪泥鸿爪,边城古渡,漠北关河,玉关杨柳,剑门酒痕,天山孤月,长河夕照,柳堤晨风……类此等等,都是我们民族文化情结的链环;都是打造“海角文化”的因子。因此,海角文化是厚重的,沉雄的,它不仅是“海角共此时”的亲情忆念,“追你到天涯海角”的无尽爱恋,而是溶铸入故国、故园、故人的衷情,流露着友爱、恩爱、博爱的系念,抒发出忠贞、坚忍、向上的英气,蕴含着缅怀、凭吊、感喟的寓托。古老的海角情愫,被当代人注入新的内涵,阐释新的时代精神。人生有涯而天无涯…… 真正以天涯海角作为实名地点的,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山东威海的天尽头处。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就是,但却没有留下文字及什物的记载。 晚唐诗人雍陶曾有诗《再经海角地角山》:“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力行多少,两度海角地角来。”诗中提到的海角地角山显然是地名实指。雍陶为成都人,一生在中原为官,足迹似未到达海南,海角地角山当然不会在海南。 可以设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制于落后的技术前提,我们的祖先只能将视野局限于中原一带,山东威海的水天尽头对他们来说已是遥不可及;但跟着视野的逐步开阔,“天地尽头”也会逐渐南移,广西也有一处。 直到清代,崖州州守程哲突发感触在一块岩石上题下“海角”二字,民国时期王毅再题写“天涯”,“天涯海角”终极才落址崖州,找到了最为贴切的物质文化载体而名扬天下。 |
![]() |
相关推荐 |